当前位置 > 首页 > 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发布

2010年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

来源:发布时间:2010-12-31 00:00:00访问量:字体
2010年,全市上下按照“比学先进标杆,决胜三大硬仗,推进协调发展”的总体要求,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,进一步解放思想,开拓创新,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,全面完成“十一五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。
 
一、经济运行
 
经济实现稳定增长。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.51亿元,现价增长14.4%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.2%。按户籍人口计算,人均GDP达17.77万元,按现行汇率折2.68万美元;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GDP则为1.96万美元。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,第二、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。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1.94亿元,可比增长4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974.75亿元,增长11.0%;第三产业增加值606.82亿元,增长14.6%。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.37%、60.79%和37.84%,二、三产业比重达98.63%。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36.42亿元,增长21.6%;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.06亿元,增长10.5%。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1.0%、7.2%。
 
农林牧渔业
农业生产形势较好。新增高效农业2.5万亩,其中设施农业1.26万亩,优质稻米、苗木花卉、蔬菜瓜果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。新建高标准农田1.9万亩,新建国家、省级粮食高产万亩示范区3个,“三品”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面积达87%。新增土地规模经营4.2万亩,累计30万亩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,粮食产量喜获丰收,全年粮食产量28.07万吨。实现农业增加值21.94亿元,可比增长4.2%。油料总产量5659吨,减少21.7%;棉花总产量123吨。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.21亿元,其中农业产值19.64亿元,林业产值5.11亿元,牧业产值4.41亿元,渔业产值4.09亿元,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.96亿元。
 
工  业
工业生产运行良好。把决胜“三大硬仗”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,加大引导、协调和保障力度,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。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41.47亿元,可比增长11.1%。完成工业总产值4700.87亿元,比上年增长17.5%;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650.21亿元,增长19.0%;完成工业利税314.60亿元,工业利润220.96亿元。工业产销率达到98.6%;工业用电量222.81亿千瓦时,增长10.7%。冶金、纺织、机电、化工、粮油食品、建材等重点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继续提高,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冶金占47.3%、纺织占18.4%、机电占11.8%、化工占8.7%、粮油食品占6.2%、建材占2.1%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244.04%,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37.61个百分点。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20家,其中超1000亿元的有1家,超200亿元的有1家,超100亿元的有4家,超50亿元的有4家,超30亿元的有4家,超10亿元的有33家。百家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43.65亿元、利税218.29亿元,分别增长22.3%和51%。沙钢集团继续位居中国民营企业之首,世界500强位次前移29位,列第415位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:食用植物油95.09万吨,比上年减少8.9%;黄酒5.06万千升,增长4.3%;布23327万米,增长12.4%;服装13207万件,增长20.2%;纯碱60.36万吨,增长12.3%;化学农药5427吨,增长3.2%;水泥400.82万吨,减少2.8%;玻璃3039.79万重箱,减少9.8%;成品钢材2739.27万吨,增长26.1%;铜材4.58万吨,减少16.1%。
建筑业
建筑行业持续发展。行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。本市资质内的建筑企业118家,比上年增加1家,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95.72亿元,增长16.0%。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47.23万平方米,增长22.2%。竣工面积448.78万平方米,减少1.3%。
 
交通运输业
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。锡张高速顺利通车,张杨公路改造如期完工,苏虞张快速通道工程正式启动,沪通、沿江城际、通苏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抓紧进行,泗杨路、港城大道等11项新建和改造工程按时完成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全面启用,市民出行更加方便。全市公交营运汽车达650辆,公共汽车客运总量5326万人次。机动车辆较快增长,运输能力不断提高。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27.12万辆,其中汽车14.09万辆,比上年增长19.4%,全年新增私牌汽车1.97万辆,比上年增长20.9%,年底全市私牌汽车保有量达11.38万辆。口岸发展继续领先。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2亿吨,集装箱运量112.4万标箱,分别增长33.4%和29.2%。完成海关税收170亿元。
 
邮电通信业
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。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978万元,比上年增长8.8%。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5441万元,增长2.9%。电信电话用户38.60万户,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.79万户,农村电话用户14.26万户,小灵通用户5.55万户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0万户,比上年增长15.7%。主线普及率每百人80线。电信ADSL宽带网用户达18.53万户,增长34.3%;LAN用户达8203户,增长28.2%。
 
国内贸易业
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。在一系列“拓市场”政策的刺激下,汽车、家电等商品持续旺销,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增势喜人,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.86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4%。其中城镇229.38亿元,农村38.48亿元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,批发和零售业233.28亿元,住宿业和餐饮业34.58亿元。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中,干鲜果品类、蔬菜类、石油及制品类、汽车类、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53.5%、44.6%、34.7%、31%和26%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,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,推动了商品市场的繁荣发展。全年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1722.64亿元,增长139.1%,其中生产资料市场为1614.79亿元,增长156.9%。其中,冶金物流中心钢铁市场、保税区化工品原料市场、保税区纺织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950.96亿元、302.46亿元和188.44亿元。
 
金融保险业
金融保险业稳健运行。金融业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68.85亿元,贷款余额1352.21亿元,分别增长19.4%和18.1%。存款中,居民储蓄余额601.33亿元,增长14.3%。贷款中,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04.16亿元,增长18.1%。全年保费收入24.16亿元,增长26.4%,其中财产险8.37亿元,增长28.3%;人寿险15.79亿元,增长25.4%。新增上市企业3家,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3家、创投风投公司5家,年末全市证券开户数14.99万户,增长4.5%,全年股票成交金额1625.27亿元,减少15.0%。
 
房地产业
房地产开发规模扩大。国家一系列房产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。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7亿元,增长18.8%。商品房施工面积576.69万平方米,竣工面积89.66万平方米。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78.94万平方米。其中现房销售面积13.06万平方米;期房销售面积65.88万平方米。实现销售额60.10亿元。其中现房销售额8.26亿元;期房销售额51.84亿元。
 
二、改革开放
 
体制改革
城乡统筹取得实效。惠农举措扎实有效,发放惠农补贴1.11亿元。完成第七轮经济薄弱村帮扶,年内建成标准型厂房4.92万平方米、设施农业515亩,34个市级薄弱村实现村级可支配收入总额4391万元,增长13.9%,村级年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00万元。新建为农服务社18家,累计132家。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开。明确城乡一体化建设三年任务,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,市财政拨付启动资金2.7亿元。确定“9+11+X”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,完成45个集中居住区修建性详规编制。农村改革深入推进。着力深化以村为经营主体的土地股份合作改革,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,入股土地4.03万亩、资金2.25亿元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7家,累计207家。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总额增长10%。
 
对外贸易
外贸出口快速回升。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60.66亿美元,位居全省县市第二,比上年增长38.8%。其中出口99.55亿美元,增长53.1%;进口161.11亿美元,增长31.2%。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完成出口16.99亿美元,继续在全省外贸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。自营生产企业出口44.80亿美元,三资企业出口36.29亿美元。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。张家港口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4803万吨,增长23.3%。
 
利用外资
招商引资再攀新高。新批三资企业105家,完成注册外资18.14亿美元,到账外资10.01亿美元,增长13.8%。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2个,注册外资合计16.73亿美元,占全市注册外资的92.2%。增资项目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,全年新批增资项目48个,增加注册外资3.64亿美元,占全市总额的20%。服务业注册外资4.19亿美元,减少31.0%,占全市注册外资的23.1%。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。“二区一园”(保税区、张家港开发区和扬子江冶金工业园)的注册外资、到账外资分别占全市的84.8%和79.1%。
 
外经合作
对外合作继续领先。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7个,境外投资总额1.64亿美元,其中中方投资1.60亿美元,增长27.0%,连续在全省县市领先;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2.60亿美元,完成营业额2.20亿美元,同比分别增长37.5%和13%,继续在苏州市领先。
 
利用内资
利用内资稳定增长。全年共引进外地资本项目1479个,增长39.8%,注册资本54.61亿元,增长55.0%;完成投入工作量78.33亿元,增长18.5%。个私经济加快发展,新批私营企业3395家、个体工商户10263家,新增注册资本134.18亿元,增长70.8%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。
 
三、社会事业
 
环境保护和治理 
环境质量又有提升。节能减排全面完成。35个重点节能项目完成年度任务,4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,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稳定下降率达70%。深入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和环保“三三三”工程,完成COD和二氧化硫减排项目33个,削减率分别达5.05%和5.3%。首批30辆LNG清洁能源公交车投运。关停化工企业34家。保税区暨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。我市成为唯一荣获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的县级市。
 
科技进步
创新能力持续增强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.15%。科技创业园二期竣工投用,智能电力研究院启动建设,华东国际技术创新园成功落户。新增省“双创”人才和姑苏人才8名,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(团队)36个、紧缺型高层次人才213名,培养高技能人才1500名。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,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3家,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0项。新建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服务平台48个,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49项。参与制订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8项,发明专利授权95件。注册商标数列苏州各市(区)第一,“凤凰水蜜桃”成为我市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申请专利7147件,授权专利3049件。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38项,技术贸易成交额8248万元。
 
教育事业
优质教育均衡发展。优质学校创建实现全覆盖。新教师招聘首次对市外硕士研究生开放,普通高考和职校对口单招本科录取率分别达82.3%和30.2%,继续领先苏州各市(区),职校技能大赛金牌数列全省第一。全市各类学校82个,在校学生11.55万人,毕业生2.76万人,专任教师7683人。
 
文化事业
群众文化蓬勃开展。“村村演”、千场电影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,锡剧小戏《喜搬家》荣获文化部第十五届“群星奖”金奖。东山村遗址入选“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,黄泗浦遗址入选“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”。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(张家港)长江文化艺术节、首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。凤凰镇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。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36个,容纳座席8843个;剧团2个,演出1425场次;群众文化事业明显提高,群众文化机构10个,组织文艺活动2164次;市级图书馆总藏量75.99万册,其中图书69.57万册。
 
卫生事业
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加强。启动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。九大类22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实际补偿率提高4.5个百分点,达48%。市、镇、村(社区)三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,成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。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22个,其中医院有37个;卫生技术人员5901人,比上年末增加535人,其中医生2325人;卫生机构床位数5270张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.98岁,其中男性78.16岁,女性83.88岁。
 
体育事业
体育事业加快发展。成功举办9项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。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(馆)达7个,举办运动会次14次。年内增加一级裁判员8人,二级裁判员28人;达到二级标准运动员13人。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35.25枚,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得金牌107枚。
 
四、城乡建设和管理
 
固定资产投资
投资结构更趋优化。重点项目有力推进。道康宁有机硅、沙钢宽厚板二期、东华能源化工仓储二期等2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,银河锂业碳酸锂、爱康太阳能、圣汇气体船用装备等22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。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45.91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7%。其中城镇投资210.57亿元,农村投资178.34亿元。总投资中,第二产业投资275.58亿元,增长22.8%;第三产业(服务业)投资170.00亿元,增长22.3%。工业完成投入275.58亿元,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61.8%。房地产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33.5%。个体私营投资197.88亿元,增长18.7%。
 
城乡建设
城乡建设加快推进。规划布局更趋合理。强化规划引领,完成城市发展战略研究、城西新区拓展区、黄泗浦文化生态园区等重点区域的概念规划,以及人民中路等区域的城市设计。城市功能布局不断优化,暨阳湖生态湿地基本建成、人工运河完成开挖,购物公园建成营业,城北沙洲湖启动建设。环城河主体工程如期完工,小城河综合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成,城北经济适用房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、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,张家港大剧院、梁丰初中等工程交付使用。城市环境不断优化。新增绿地、林地1.51万亩,建成省级生态村10个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项目20个、绿化示范村50个。镇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推进,新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26公里;市区雨、污水分流工程全面完成,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.5%。完成老住宅区综合整治45万平方米。
 
五、人口、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
 
人口和社会保障
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。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上,全市出生人口5830人,出生率为6.2‰,死亡人口6021人,死亡率为6.4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.2‰。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90.51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0.5万人。年末外来暂住人口62.93万人。
 
社会保障全面强化。发放社会保险、就业创业补贴9282万元,新增就业岗位4.6万个,本市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.5%,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%,城镇登记失业率2.21%。新增城保参保人员6万人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50元/月和370元/月,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137元/月。老年事业加快发展,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(站)70个。及时出台稳定物价措施,向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发放临时物价补贴265万元。免费为户籍居民和房屋购买自然灾害民生保险。保障性住房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;全年住房公积金扩面新增3.34万人,累计开户人数26.65万人,全年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11.43亿元,累计公积金归集总额57.39亿元。
 
人民生活
居民收入持续增加。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658元,比上年增长13.0%;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2518元,增长16.2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29元,增长11.9%。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长,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6.64万元,增长13.7%。居民消费支出稳定增长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683元,比上年增长11.4%;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015元,比上年增长17.0%。恩格尔系数(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)为31.5%。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。据城镇抽样调查资料反映,在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:洗衣机106台,电冰箱107台,彩色电视机217台,空调器261台,电话机162部,移动电话198部,热水器具114台,电脑95台,汽车41辆。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反映,在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:洗衣机109台,电冰箱 105台,摩托车84辆,彩色电视机192台,空调器161台,抽油烟机70台,电话机99部,移动电话222部,热水器具116台,电脑56台,汽车17辆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9.11平方米,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.48平方米。       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:
分享文章到
TOP 打印 关闭
点击收藏
回到顶部